40年前,南疆铁路的建设由铁道兵5师、6师、4师两个团和新疆建设兵团的一部分职工共同负责,耗时九年完成了这项艰巨的工程,最终使铁路顺利通车。这条南疆铁路为新疆的经济繁荣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成为了当地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的关键通道,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然而,由于天山山脉横亘在新疆中部,导致南北交通通道几乎完全依赖于一条公路,这无疑极大限制了当地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在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下,铁道兵五师、六师、四师以及新疆建设兵团的指战员们接到任务,开始了南疆铁路的建设工作,承担起了这一历史性的重要使命。
南疆铁路是新疆南部的第一条主要铁路干线,起点为兰新铁路的吐鲁番车站,终点为塔里木盆地北缘的库尔勒,全长476公里。铁路穿越了天山南北的复杂地貌,包括崇山峻岭与浩瀚沙漠。为了满足工程的复杂要求,这条铁路共设计了29座隧道和463座桥梁,并涉及到3000多万立方米的土石方工程。自1973年底开工以来,南疆铁路的建设不仅促进了新疆的经济发展,也在文化、国防、科技及旅游等领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剩余72%南疆铁路的建设面临了极为复杂的地形和地质条件,尤其是沿线吐鲁番盆地的戈壁滩,被誉为“火州”的地理环境,使得施工难度大大增加。在长达100多公里的戈壁滩上,气候极端恶劣,缺乏生命的痕迹,风沙肆虐,气温极高。“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形容的正是这里的自然景象。施工工地四周沟壑纵深,坡度陡峭,机械化建设进程缓慢,早期的建设设备还不完善。施工中依赖的工具仅限于推土机等少数机械设备,更多的工作还需依靠人力完成。十字镐、铁锹、耙子和胶轮车等工具,是工人们日常施工的必需品。
新疆的气候异常炎热,特别是夏季。降水量稀少,年均降水量不到5毫米,炎热的气候使得施工尤为艰难。每年6至8月,气温常常超过60摄氏度,戈壁滩上从地面升腾起淡蓝色的热浪,工地上的每个干部战士都被烈日所炙烤,脚下的沙土烫得解放鞋变形。为了适应酷热,每个人几乎都需要每天饮用超过5公斤的水,身体表面冒出的汗水在烈日下迅速蒸发。长时间在高温下工作,战士们的皮肤被紫外线灼伤,嘴唇和鼻孔常常出现裂口,眼睛和脸部的皮肤几乎被晒脱了几层。
为了完成艰巨的工程任务,五师的二十二团指战员们承担了在戈壁滩上开挖竖井的任务。这些竖井深达10多米,直径1米,每个井里装载一吨多炸药,用来松动坚硬的土层。由于条件极其恶劣,战士们只能用简陋的工具在狭小的空间里一点一点地进行开凿。井底气温极高,严重缺氧,导致一些战士不幸昏倒,幸运的被吊上来后经过抢救,而有些战士则因为高温中暑、缺氧等原因不幸牺牲。
推土机司机在没有顶篷的驾驶舱中暴晒,发动机持续散发出热气,驾驶室内的温度如同蒸笼。司机们满身灰尘,眼睛几乎看不清楚,忍受着鼻血流不断的痛苦,他们用药棉塞住鼻腔,依旧继续工作。夏季的气候对汽车兵造成了更大的困扰,戈壁滩的气温极高,汽车的水箱常常在不到半小时的行驶后就开锅。由于周围没有任何遮阴的地方,司机只能靠着带的水壶维持汽车的运行,而自己却常常忍耐着口渴,宁愿把水留给汽车使用。黎庆福就是其中一位典型的汽车司机,在一次运送物资的途中,他为汽车加满水后,自己却滴水未饮,坚持确保水箱不干涸,直到任务完成时才发现自己已经因为极度干渴而嗓音沙哑,鼻孔流血。
在那些恶劣的环境中,战士们不仅要应对极端的高温,还有长期的风沙和沙尘暴。夏季,沙尘无孔不入,衣服、眼睛、鼻孔都会被沙尘覆盖,工作中无法呼吸,常常需要用手指清理鼻腔。即便是冬季的气温极低,寒风刺骨,工作依然不能停止。最冷的季节,温度常常跌至零下20多度,工人们的皮肤冻裂,耳鼻破裂,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为了取暖,他们只能依赖捡拾牛粪生火,水和食物极其匮乏,冰冷的水成了他们唯一的饮用水源。
到了1980年底,铁道兵五师和六师合并成了新的五师,任务虽然完成,但这条南疆铁路却在一代代战士的努力下逐步成为新疆南北疆的交通命脉。历时九年,南疆铁路的建设终于画上圆满的句号。1984年,南疆铁路通车庆典在库尔勒举行,铁道兵的功勋得到了最高荣誉的表彰。此后,铁五师转型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壮大,为社会作出了更多贡献。
(吕奎元)
发布于:天津市牛达人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